牙体缺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牙科医生继续教育课程09修补龋病牙齿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较好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导读:牙体缺损的修复,首先应解除造成牙体缺损的病因,治疗病变,使缺损不再继续发展;其次必须正确恢复患牙的生理形态与合乎患者具体情况的美观、发音和咬合功能;并且要求完成的修复体能预防病变的发生。

牙体缺损修复体粘固、粘接在患牙上后,能否发挥良好的功能,取决于修复体与患牙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固位力,以及修复体本身和经预备后的患牙,有无足以抵抗咬合力而不致破碎的抗力强度,因此牙体缺损修复体还需符合机械力学的原则。

一、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

形态的破坏表示功能的降低或丧失,恢复牙形态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牙的生理功能,并有利于保护牙和牙周组织的健康。应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体质等不同情况正确恢复牙的形态。修复体的大小、形态、颜色、排列和关系等,也要适合个体的生理特点。

(一)轴面形态(axialform)

正常牙冠轴面有一定的凸度,对于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修复体外形的主要学说有:①牙龈保护学说;②肌作用学说;③便于口腔清洁学说。

1.

2.肌作用学说认为外形过凸不但妨碍了肌肉的正常清洁作用,而且会使食物滞留于龈沟内。口腔卫生不良者,自洁机制不能防止龈炎的产生,即使有肌肉作用也仅限于颊舌面而已。

3.便于口腔清洁学说主要是根据菌斑是龋病及龈炎的主要病因的观点,因此认为人造冠的外形凸度,应便于而不是妨碍菌斑的清除。

我们主张人造冠颊、舌面的外形应有一定的凸度但不应过凸,便于洗刷,易于清除菌斑。邻面接触点应尽量接近切缘(拾面)和颊侧,接触点以下到颈缘平直或稍凹人状,这就可使楔状隙畅通而便于洗刷,得以控制邻面的菌斑。前牙和前磨牙唇(颊)面的形态还应兼顾美观。

(二)邻接关系(proximalcontact)

牙冠的邻面,彼此以凸面相邻接而排列成牙弓。每相邻两牙邻接之处,在初期,接触处为点状,故称邻接点,随着咀嚼运动中牙的生理运动,使邻接点磨毛而由点扩大为面的接触,称为邻接面(图3-2)。正常的邻接面接触紧密,可防止食物嵌塞,同时使邻牙相互支持,维持牙位、牙弓形状的稳定和分散咀嚼压力。前牙接触区靠近切缘部位,接触区的切龈径大于唇舌径;后牙接触区靠近颌缘部位,近中靠近舌缘,远中在颌缘稍下,往后则下降到冠的中1/3处,接触区的颊舌径大于舌龈径。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邻面的颊1/3与中1/3交界处;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磨牙的近中接触区多在邻面的中1/3处。在恢复邻接区时,应注意恢复其正常的位置和良好的邻接关系,接触过紧可导致牙周膜的损伤,过松则可致食物嵌塞。

(三)外展隙和邻间隙

在邻接区四周,环绕着向四周展开的空隙,称为外展隙(embrasure)。在唇、颊侧者,称唇或颊外展隙,在舌侧者,称舌外展隙,在切缘或拾面者,称切或颌外展隙。外展隙可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咀嚼时,一部分食物可由外展隙排溢。

邻间隙(interproximatespace)位于邻接点的龈方,呈三角形,其底为牙槽骨,两边为邻牙的邻面,顶则为邻接点。正常时,邻间隙被龈乳头充满,对牙槽骨和邻牙起保护作用。邻间隙也随邻面的磨耗而变小,龈乳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缩。在修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恢复到原状(图3-3)。

(四)咬合关系

切缘与颌面在牙萌出的早期,其尖、窝、沟、脊都是由一定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当咬合时,上下牙尖窝相对,沟与脊相合,切脊对刃等,都是凸面的接触,即点或线的接触,而不是面与面的接触。

边缘脊将食物局限在颌面窝内,对颌的牙尖与之相对,起到杵臼的作用,以捣碎食物。颊沟与舌沟是食物排溢的主要通道,上磨牙的斜脊对侧颌运动的方向有引导作用。咀嚼时尖窝沟槽等关系,起着联合磨切作用,提高了咀嚼效能。随着咀嚼运动的进行,拾面与切脊的表面,发生功能性磨耗,使点和线的接触逐渐变为面的接触。

咬合关系的修复,应在良好的咬合基础上进行,如发现有不协调的情况,在修复前应先作咬合调整。因此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符合人造冠修复的良好咬合。良好的咬合应是:

1.具有稳定而协调的咬合关系正中方位与正中关系位是一致的或协调的,从正中关系位到正中颌位的过程中无障碍点。正中颌位时,上下颌尖窝相对,交叉关系正常,有广泛的接触而无早接触。上下颌牙列存在着合适的覆拾与覆盖关系。

2.非正中关系亦协调

3.咬合力的方向应接近牙的长轴方向,与牙周支持能力相协调。

4.咬合功能恢复的程度应与牙周条件相适应在以冠修复牙体缺损时,咬合功能的大小,应与该牙的牙周条件相适应。必要时,可以适当改变颌面形态,充分建立正中拾,争取轴向拾力;降低高尖陡坡,减小侧向颌力;加深沟槽,以提高咀嚼效能。

(五)修复体的牙体预备应符合美学要求

修复体的唇面或颊面的龈边缘是影响美观的重要因素,冠边缘的位置取决于笑线的高度、牙龈的厚度和患者的期望值。初诊时,应注意患者在谈话、微笑和大笑时的唇线的位置以及牙暴露的情况。

实施牙体预备局麻前观测唇线的位置,如果唇线较低,上颌修复体的龈边缘位置对最终美观效果影响较小,也可选用金属边缘;如果上唇线较高,则宜将上颌修复体的边缘置于龈下,若是瓷边缘也可平齐龈,对于金属边缘修复体或是变色基牙,将修复体龈边缘置于龈下效果更理想。

牙龈的厚度测量通常是将牙周探针置于龈沟内来观测牙龈组织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以及透过牙龈是否能够看见探针来判断。如果牙龈有足够的厚度,则龈组织颜色、形态变化小,或几乎无变化,甚至从唇颊侧方向看不见探针。牙龈的厚度也可通过X线片或在局麻下用探针测量。一般来讲,在牙体预备、取模和修复体粘固、粘接等步骤容易损害较薄的牙龈,因此对于较薄的牙龈组织,通常推荐将修复体龈边缘置于平齐牙龈的位置。

了解患者对修复美学的期望值也十分重要,医生有责任向患者介绍清楚龈上及龈下边缘的利与弊。

1.部分冠牙体预备的美学要求与金属全冠相比,部分冠显露金属少。这类修复体美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邻面和唇颊面边缘的问题(图3-4)。

(1)邻面边缘的位置:尤其在近中边缘,邻面的唇颊边缘位置仅越过邻接区,呈细线状,这样可被邻牙的远中线角所遮盖。

(2)唇颊面边缘:在上颌,颌边缘不应超过颊视线角,避免金属对光线的正面反射;在下颌,部分冠金属不可避免地显现,不适合美观要求高的患者。

2.烤瓷熔附金属冠及全瓷冠牙体预备的美学要求当牙体预备不足时会导致饰面瓷过薄、着色瓷或底瓷显露。金瓷冠唇边缘的位置也直接关系到修复的美观效果,所以牙体预备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唇颊面的牙体预备:上前牙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切端和颈1/3处是最容易显露着色底层的部位,要注意牙体组织磨切量,而且唇面预备面应成一定的弧度,分切、颈两个面预备。若仅按一个面制备,容易出现颈部或切缘牙体磨除不足。只有足够厚度的瓷才能创造出牙的深度感和半透明性(图3—5)。对于很薄的牙(如下切牙),按上述要求预备牙体会引起穿髓,此时,只能以保持牙髓健康而降低美观性要求。

(2)切端磨除:以1.5—2.0mm为宜,该空间有利于瓷恢复天然牙切端半透明的自然外观。

(3)邻面磨除:为了达到天然牙邻面具有的半透明美观效果,邻面也应作足够的牙体预备。

二、牙体预备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硬组织健康

牙不具再生能力,釉质及牙本质一旦由于龋坏、外伤或磨耗等原因造成缺损,则需借助修复体来恢复和重建其丧失的功能和形态。牙体预备是修复牙体缺损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制取印模、灌注模型和制作蜡型等后续步骤的质量与成败。为了获得修复体重建所需的位置空间,修复治疗前需要对牙体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预备。牙体预备的要求

包括:

(一)去除病变组织

牙体缺损是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对龋病,需去除龋坏腐质,软化牙本质也要尽量除去,直到硬化牙本质层,以免患牙继发龋坏。如是外伤牙折,也需要做一定的处理和预备。

(二)防止损伤邻牙

作邻面牙体预备时,若不注意容易损伤邻牙,受损的部位容易积聚菌斑,增加龋的易感性。即使对损伤面认真抛光也不能使其恢复原有的抗龋能力,这是因为釉质表面原有的高氟含量和完整连续的釉质结构无法恢复。牙体预备时为了保护邻牙,选用细锥形金刚砂车针分离切割牙的邻面容易控制,较为安全。

(三)保护软组织

正确使用口镜或吸引器能有效地防止牙钻对颊部和舌的损伤。

(四)保护牙髓

牙体预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对牙髓的损伤。高温、化学刺激或微生物的侵犯都可引起牙髓不可逆性的炎性反应。

1.防止温度过高

2.避免化学性损害有些修复材料(垫底材料、树脂、粘接剂等)在新鲜牙本质表面对牙髓的刺激性较大,对这种情况应采取护髓措施。

3.防止细菌感染去除感染牙本质时力求彻底,但也没有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牙髓炎,因为活髓的牙本质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且许多牙用材料,包括磷酸锌粘固剂本身具有抗菌作用。

(五)适当磨除牙体组织

为了取得良好的就位道,使牙体缺损修复体能顺利就位,需要磨除轴面倒凹,将轴面的最大周径降到牙体缺损修复体所设计的边缘区。但在符合牙体预备生物力学及美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牙体组织,以减少各种操作和材料对牙髓的危害。有资料表明,存留牙本质的厚度与牙髓反应成反比。所以牙体预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避免过多地磨除牙体结构。

1.能用部分冠获得良好固位时尽量不选择全冠修复。

2.各轴面的聚合度不宜过大。

3.牙体颌面组织应按牙体解剖外形均匀磨除。

4.对严重错位的牙,必要时先进行正畸治疗。

5.应了解不同修复体边缘形态对保存牙体组织的影响(图3-6)。

6.避免将修复体边缘向根端作不必要的延伸。

当然,牙体预备也不能过于保守,否则会影响修复体的远期效果,并对口腔组织构成危害。例如,当轴面磨除不足时,修复体形态过突,可严重妨碍口腔的自洁作用,易于形成菌斑,继而导致牙周炎或龋坏。这种情况在邻面及根分叉处特别容易发生;当颌面磨除不足时,可引起修复体早接触、颌干扰或因过度调磨修复体造成穿孔。

(六)预防和减少继发龋

由于粘固剂和粘接剂能被唾液所溶解,修复体与牙的边缘结合部位往往是继发龋的好发部位。因此,边缘线应尽可能短,表面尽可能光滑。为了防龋,修复体应覆盖牙点、隙、沟、裂,并将修复体的边缘扩展至自洁区。

(七)牙体预备尽量一次完成

在牙体预备时,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对牙髓组织或多或少将产生一些刺激,使它处于受激惹状态。所以一般情况下,牙在短期内做第二次牙体预备,会增加患者痛苦,损伤也较大,应予避免。

(八)暂时冠保护

患牙在预备完成到戴用正式修复体前,应戴用暂时冠保护牙髓,维持间隙。

三、修复体龈边缘设计应合乎牙周组织健康的要求

牙龈是覆盖在牙槽脊和牙颈部的口腔黏膜,呈粉红色,坚韧而微有弹性,并固定不能移动。牙龈的大部分附着在牙槽突的表面,称附着龈,不与牙附着的部分称游离龈,它与牙之间的间隙称龈沟,正常龈沟的深度为0.5—2mm。

健康的牙周组织包括:①上皮附着;②结缔组织附着;③龈沟结构。上皮附着、结缔组织附着、龈沟的深度等在正常情况下是一定的,其数值范围大致为:①上皮附着:平均0.97mm;②结缔组织附着:平均1.07mm;③龈沟的深度:平均0.69mm。而上皮附着与结缔组织附着一起称为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width),平均值:0.97mm+1.07mm二2.04mm。上皮附着通过桥粒或半桥粒紧紧贴附在釉质表面并封闭龈沟的底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防止龈沟内的微生物等进入牙周组织中;结缔组织将牙周组织牢固地连接在牙骨质表面,既是牙稳固的因素,又可保护下面的牙周膜结构完整。因此,患牙预备形态的决定,冠修复体边缘的处理都必须避免侵害或破坏生物学宽度。另外,在对预备牙牙周组织修整必须去除牙槽骨的情况下,应充分理解这一构造特点,防止破坏生物学宽度。

(一)修复体龈边缘位置设置的三种观点

修复体龈边缘的位置与龈缘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学者主张将修复体龈边缘止于龈沟内,其理由是可以防龋,增进美观,加强固位。并认为只要操作正确,边缘密合,是不易产生龈缘炎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防止修复体边缘超过龈沟底,进入牙周生物学宽度的范围内。

另有学者主张将修复体的龈边缘止于龈上,认为这样既不损伤龈组织,也便于检查和修改修复体的边缘,使它们更加密合,并能减少或消除对龈组织的刺激。如果在龈下则容易积存食物,形成菌斑,以致破坏上皮附着,加深龈袋,产生牙周炎。

还有学者主张将修复体的龈边缘止于龈脊顶,这样可以避免对龈组织的刺激,减少牙体磨切,也不影响美观。

(二)修复体龈边缘位置、密合度与组织健康的关系

临床上发现,龋的好发部位主要在拾面点、隙、沟、裂,其次在邻面。邻面龋多半从接触点开始,逐渐向牙颈部扩展,很少是从牙颈部开始的。牙颈部不是龋的好发部位,在舌面的牙颈部几乎不发生龋,唇(颊)面颈部龋也很少。修复体龈边缘的龋病,主要是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引起的。因此,为了防止修复体龈边缘处发生龋坏,保证修复体龈边缘与患牙的密合性和强调牙的自洁作用及便于洗刷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为了防龋而常规地将修复体的边缘止于龈下。

修复体边缘密合度还和龈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在修复体边缘止于龈下或平齐者,不密合的修复体龈边缘本身就是产生龈炎的直接刺激因素,而且不密合的边缘往往形态不良,容易积聚食物碎渣,不易自洁与洗刷。当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时,边缘处更容易聚积菌斑,引起龈炎,加深盲袋。因此,龈下边缘更应十分注重边缘的质量要求,慎重采用。一般而言,考虑修复体边缘位置时应尽可能设计龈上边缘,这是因为龈上边缘或与龈缘平齐不仅容易制备,不会损伤软组织,而且容易保持清洁,以及制备印模。龈下边缘常常是牙周病的致病因素,应尽量少设计。不过下列情况设计龈下边缘被认为是合理的:

1.龋坏、楔状缺损达到龈下。

2.邻接区到达龈脊处。

3.修复体需要增加固位力。

4.要求不显露修复体金属边缘。

5.牙根部过敏不能用其它保守方法消除。

即使设计龈下边缘,修复体的边缘也要尽可能离开龈沟底的结合上皮,减少对牙龈的刺激。一般要求龈边缘距龈沟底至少0.5mm。

(三)修复体龈边缘外形的选择应用

有关修复体边缘断面几何形态的研究很多,尚存在一些争论,在选择各种边缘形态时,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边缘形态是否容易预备。

2.边缘形态是否能清晰地反映在印模和代型上,并能准确地做出相应的蜡型。

3.边缘应有一定的厚度,以保证取出蜡型时不扭曲变形。

修复体常用边缘形态设计见图3-7,各有优缺点(表3-1)。

刃状边缘(knifeedge)(图3-7A):采用刃状边缘的修复体牙体组织磨除量少,但修复体边缘的位置不易确定,边缘薄,其蜡型易变形,修复体边缘强度不足,只能用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制作。一般用于倾斜牙的倾斜面,如下颌磨牙近中倾斜面或舌面。年轻恒牙有时也用于刃状边缘以免伤及牙髓。对操作空间受限的部位也可采用刃状边缘,如上颌磨牙远中邻面。

斜面边缘(beveledge)(图3-7B):一般为45°斜面。当龋、楔状缺损或以前的修复体已经形成了颈部斜面时,修复体可选用斜面边缘,其优点是能消除无基釉。斜面只能用于强度高、边缘性能良好的金属边缘。斜坡多用于嵌体洞形的拾面洞边缘,嵌体邻面形的颊舌轴面和3/4冠邻面轴沟的颊舌轴面的竖斜面(flare)。

凹槽边缘(chamferedge)(图3-7C):修复体边缘有一定的厚度,能保证边缘的精确性。牙体预备时,用鱼雷状金刚砂钻针牙体容易形成0.5mm宽的浅凹槽边缘。临床上常用于铸造金属全冠、部分冠以及烤瓷熔附金属冠的舌侧金属边缘。

深凹槽边缘(heavychamferedge):增加凹槽边缘的宽度。修复体边缘具有足够的厚度,准确清晰。牙体预备时用圆头金刚砂车针容易形成深凹槽边缘,但应注意凹槽不要宽于所选金刚砂车针圆头的半径,防止无基釉的产生。深凹槽边缘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设计,可用于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唇面边缘及全瓷冠的边缘。

肩台边缘(shoulderedge)(图3-7D):一般为90°直角肩台,宽1mm,边缘位置明确,能为陶瓷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强度及美观的要求。常用于烤瓷熔附金属冠唇侧边缘及全瓷冠边缘。根据肩台内线角(internallin

带斜坡肩台边缘(shoulderwithbevel)(图3—7E):斜坡与深凹槽及肩台边缘联合使用,形成冠轴金属领圈,增加边缘密合度,保护边缘薄弱的牙体组织。斜面能消除无基釉,但同时也减少了肩台的厚度,致使颈部美观性受到影响。这种边缘可用于烤瓷熔附金属冠,但不能用于全瓷冠。

四、修复体应合乎抗力形与固位形的要求

(一)抗力形

牙体缺损的患牙,在修复完成后,要求修复体和患牙都能抵抗视力而不致被破坏或折裂。

1.使患牙能抵抗咬合压力,不致被破坏或折断

在预备Ⅱ类洞邻阶时,其峡部不可太宽,一般约占颊舌尖间距的1/3左右,如采用保护牙尖的铸造修复体恢复Ⅱ类洞时,则颌面峡部可为颊舌尖间距的1/2,当然峡部也不能过窄,否则修复体容易折断。

2.修复体不因受咬合压力而折断、破裂根据修复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优质材料。由于各种材料的理化性能不同,所以修复体应根据材料的性能,在不同的部位,保证有一定的体积,以达到足够的机械强度。

如果牙体严重缺损,修复时可采用先做金属或非金属“核桩”,在“核桩”的基础上再做修复体的方法。那么“核桩”就应该具备足够的抗力形与固位形,使修复体具有良好的基础。

(二)固位形

人造冠固定在患牙上,不因咀嚼外力而致移位、脱落,这种抵御脱落的力称为固位力。为了增强修复体的固位力,根据患牙余留牙体组织的具体情况,在患牙上合理设计并预备成面、洞、钉洞、沟等各种几何形状,这种具有增强固位力的几何形状,称为固位形。固位形是修复体赖以固位的重要因素。

牙体预备应坚持生物学、机械力学和美学三方面兼顾统一的原则。生物学方面要求牙体制备时尽可能保存牙体组织,防止形态过突,设计龈上边缘(包括与龈缘平齐),协调的牙颌关系和考虑防止牙折裂设计等;机械力学方面要求预备体能提供最大接触面积,固位力强且修复体有足够的厚度,符合抗力与固位的要求;而美学方面则要求尽可能隐蔽或少显露金属,如龈下边缘的设计,台面用瓷材修复等。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防止强调其中某一项原则的重要性,而忽视其它原则的倾向。

牙体缺损修复体必须有足够的固位力,使其稳固地保持在患牙的位置上,才能有效地恢复咀嚼功能。使修复体获得固位的主要固位力有约束力、摩擦力和粘着力。

在力学中通常把物体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由体,它们的位移不受任何限制;如飞行中的飞机、炮弹和火箭等;另一类称为非自由体,它们的位移受到了预先给定条件的限制;如图3—8所示的曲柄冲压机,冲头受到滑道的限制只能沿滑道移动,飞轮受轴承的限制只能绕轴转动。与此相同,Ⅱ类嵌体受到鸠尾的限制而不能水平脱位,3/4冠受到邻沟的限制不能舌向脱位。金属全冠只能沿舌龈方向就位与脱位。

上述那些限制物体某些运动的条件称为约束,如滑道是冲头的约束,鸠尾形洞壁是嵌体的约束,邻沟是3/4冠的约束。约束加给被约束物体的力称为约束力(bindingforce)或约束反力,亦可简称反力。

约束力是通过约束与被约束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这种接触力的特征与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和约束的结构形式有关。

若约束体本身是一刚体,约束与被约束物体是刚性接触,称之为刚性约束。这时,约束力的特征与接触面的几何形状和接触面的物理性质(例如光滑程度等)有关。我们所需要讨论的各类牙体缺损修复体与患牙的关系均为刚性约束。

为了使人造冠获得大的固位力而不从患牙上脱落,我们将患牙预备成一定的几何形状,限制修复体的运动方向,只允许其在某一方向的就位与脱位,并合理设计沟、洞、钉洞等辅助固位形以增大刚性约束和约束力。这种几何形状就是我们常说的修复体的固位形。在牙体缺损修复体的固位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彼此滑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约束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它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并与物体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当外力不太大时,因为接触面有阻碍物体滑动的摩擦力,因而保持静止,这种在两个接触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趋势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称为静滑动摩擦力,简称为静摩擦力。

当外力增大到某一定值时,物体处于将要滑动而尚未滑动的临界状态,此时只要外力稍大一点或受到环境的任何扰动,物体即开始滑动。可见当物体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时,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简称最大静摩擦力,以F。。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相反,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即:F

这就是静摩擦定律。f为静摩擦系数,它的大小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以及表面情况有关,而一般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物体的光滑表面并非真正光滑。用精确的表面仪可以测出机械加工出来的光滑表面仍是凹凸不平的,面上有极多的小凸起。两个接触面受压时只有这些小凸起接触压紧,而摩擦表面的大部分实际并未接触,这些接触压紧的小凸起的局部压强很高,足以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并彼此粘连。滑动时须拉开这些粘连点,摩擦力的最大值可以认为是拉开粘连点时的阻力。这种表面粘连的物理本质是分子凝聚力的作用。当表面比较粗糙时,凹凸不平的峰值较大,此时阻碍滑动的因素转化为表面凹凸不平的相互机械啮合。这种啮合是弹塑性的,啮合的程度同样取决于接触面的压强。近代摩擦理论认为,表面的啮合作用和分子的凝聚力作用是产生摩擦力的两个主要物理原因。

摩擦力是牙体缺损修复体获得固位的重要作用力。它与粘固剂的粘着力一起,构成修复体与患牙面间沿切线方向的固位力。根据上述公式可知:

1.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所受的正压力成正比正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因此,两接触面接触越紧密,接触点间压强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所以要求牙体缺损修复体与预备后的患牙紧密贴合。

2.摩擦力的大小与两接触物体材料的性质及表面粗糙程度有关表面较粗糙时,其摩擦力亦较大。摩擦系数大的物体,产生的摩擦力亦大。规范的牙体预备能产生适当的粗糙表面,没有必要刻意粗糙牙表面,否则给精确印模的制取和蜡型的制作带来困难。

另外,牙体预备的几何形态和面积也是影响固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理论上,预备的牙面互相平行才能获得最大的固位力,因为轴壁越接近平行,修复体与轴壁越密贴,则受到的约束就越严格,脱位力的方向就常与轴壁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产生摩擦力的机会就越多;轴壁越向顶端内收,产生摩擦力的机会就越少。而实际上,在口腔内预备完全互相平行,而又不出现倒凹的轴面是不可能的。任何微小的倒凹都将妨碍修复体的就位,所以临床上允许轴面有一定的聚合度。聚合度太小,不易消除倒凹,聚合度太大,可使固位力几乎完全丧失。

有资料表明,聚合度为10°时的固位力仅为5°时的一半,6°被认为是合适的聚合度。图3-9A显示轴壁平行长方形套管移动时,内壁与预备体的轴壁保持紧密接触,有摩擦力;当脱位力与接触面不平行时,则摩擦力更大;梯形套管移动时,其内壁与预备体的轴壁不接触,无摩擦力(图3-9B)。另外,聚合度较小,全冠受外力时,水平分力虽有使冠脱位趋势,但对侧牙体组织阻止脱位(图3—10A);聚合度过大,全冠受外力时对侧牙体组织无阻挡,致使冠脱位(图3-10B)。

牙体预备轴面的表面积越大,固位力越强。在聚合度相同的情况下,长轴壁的固位力大于短轴壁,磨牙冠的固位力大于前磨牙,全冠固位力大约是部分冠的两倍。拾面的面积增大并不会明显增加固位力,因为修复体与牙体颌面无摩擦关系。

(三)粘接力

修复体的固位作用,主要依靠患牙预备后所形成的固位形,以及预备完成的修复体与患牙密切贴合而产生的摩擦力。常用的磷酸锌粘固剂晶体进入修复体表面不规则的微小孔隙中,以及不规则的牙面或牙本质小管内,增加牙体与修复体之间的摩擦力,这是一种机械的结合或相互锁合,有防止与戴人道相反方向脱位的作用。新型粘接剂如玻璃离子粘接剂等同时还具有化学粘接的作用。粘接剂在修复体的固位中,起辅助固位的作用。影响粘接力的因素有:

1.粘接面积粘接力与粘着面积成正比。在同样情况下,粘接面积越大,粘接力越强。

2.粘接剂厚度一般来说,粘接层越厚,其固化收缩越大,对粘接材料强度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被粘接的材料之间应尽量密合。

3.粘着面粗糙度适当增加粗糙度可以增加粘接力。

4.粘着面状况粘着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没有水分、油脂、唾液等污染。对修复体粘接面采用喷砂、酸蚀等方法进行处理,能有效地改善材料的表面性状。

5.粘接剂调拌的稠度应适当粘接剂过稀或过稠都影响粘着力。常用的磷酸锌粘固剂,其稠度以调拌刀蘸起粘固剂时,呈长丝状为宜。过稀,则粘着力与抗压碎力均差,而且游离磷酸会刺激牙髓;过稠则缺乏粘着力,粘固时产热也较大,且可能造成修复体不易就位。

6.粘接剂的种类

7.被粘接修复材料种类及特性金属和陶瓷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修复材料。

(1)金属表面特征:金属活性越高,粘接固位力越强,贱金属活性较高因而其固位力高于金合金。纯金属的表面能较高,但是被污染的金属表面则会降低其表面能。金属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结构疏松或是有熔L隙存在,往往难以获得较高的粘接强度。采用喷砂法、电解、氧化、酸蚀法等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去除表面疏松的氧化层及杂质,可以形成具有高表面能和高活性的氧化层,从而获得理想的粘接表面。

(2)陶瓷表面特征:新生的陶瓷表面由于表面能很高,在空气中会吸附一层气体和污物并牢固地与表面结合,这使表面活性降低,浸润性变差。采用喷砂法、酸蚀法(氢氟酸酸蚀)或化学偶联处理法(硅烷偶联剂)对陶瓷表面进行处理能够去除陶瓷表面的吸附物,暴露新鲜的瓷面,获得适宜的表面粗糙度和孑L隙率,然后根据瓷材料的种类不同选用树脂类粘接剂或玻璃离子类粘接剂。

五牙体缺损修复体常用的固位形

(一)环抱固位形

这是基本的固位形式,每一个修复体都将尽量利用,它磨切牙体组织较浅,对牙髓的影响较小。

在环抱固位形中,龈高度是重要因素,龈高度越大,固位力越强。在脱位力作用下,相同的环抱面积,龈高度高者较龈高度低者形成非脱位道方向约束力的机会多,阻力区范围大,故获得阻止向脱位道方向脱位的摩擦力的机会亦多,旋转脱位的可能性则更小(图3—11)。

龈高度过低者,当牙体缺损修复体,特别是全冠的一侧受力时,将产生以一侧冠边缘为支点的旋转,对侧因无牙体组织的阻挡而易脱位(图3-11)。所以在牙体预备时,应该尽量保留适当的牙尖高度和牙尖斜坡的形态,既保持了龈高度,增加了接触面积,又使牙尖的三角脊抗衡了各种相对方向的颌力。必要时增设洞、沟、钉等来辅助固位,以增强抗旋转能力(图3-12)。

(二)钉洞固位形

钉洞固位形是一种比较好的固位形,牙体磨除较少,与钉之间可获得较大的固位力。过去由于害怕损伤牙髓和数个钉洞间不易取得平行,应用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采用。钉洞的一般要求如下:

1.深度

2.直径约1mm左右,太细则钉容易折断,特别在与金属面的交界处。为了预备方便,可逐渐缩小,呈锥形,但锥形减小了钉的固位力。

3.分布两个以上的钉洞,其分布越分散,可获得的固位力也越大。一般前牙做1—3个,后牙可做2—4个钉洞。

4.位置钉洞一般预备在患牙面接近牙釉本质界的牙本质内。这个部位远离牙髓,也不易造成牙釉质折裂。前牙一般置于舌面窝的深处和舌面切缘脊与近远中边缘脊交界处,后牙一般置于牙尖之间的沟窝处(图3—13)。

5.方向所有钉洞均需与人造冠的就位道相平行。为了保证钉的彼此平行,除了用肉眼观察外,最好采用器械控制。

6.钉的表面形态钉的表面形态有光滑状、锯齿状和螺纹状。螺纹状者固位力最强。

(三)沟固位形

沟固位形不同于钉洞固位形,它有一个面不被牙体组织包围,所以常用于患牙轴面的表面上,以取得较K的长度。

1.深度沟固位力量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沟的深度,一般为1mm,过深则易损伤牙髓。

2.长度沟越长,固位越好,虽受解剖条件的限制,不能任意延长,但加大长度是在牙体浅层切割,对牙髓的刺激也较小,应尽量争取,但止端必须在边缘内0.5mm。

3.方向如果在一个患牙上有两条以上的沟,那么它们必须彼此平行并与就位道方向一致,两条沟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固位越好。

4.外形

(四)洞固位形

牙体缺损,特别是由龋病产生的缺损,常已形成龋洞,可利用其作为固位之用,但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深度这是洞固位形固位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洞深应该在2mm以上,洞越深固位越强。一般来说,龋洞越深,缺损范围也较大,余留牙体组织的抗力形可能较差,如果遇到薄壁、弱尖,尤其是死髓牙,应该特别注意患牙的抗力形,可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2.底平平底可以抗衡来自垂直方向的咬合压力,洞越浅则越需要底平,否则在受到不同方向的力作用时会出现修复体的松脱。洞深,修复体在受到不同方向力作用时,较高的轴壁就能抗衡而不会松脱,所以对深洞就不一定强调底平,否则容易损伤牙髓。

3.壁直:所有的轴壁要求与就位道方向一致,相互平行,不能有倒凹,为了就位方便,可微向洞口敞开,一般不超过2°—5°,否则会影响其固位力。点角、线角要明确,可增加固位(图3—15)。

4.鸠尾扣

5.洞缘斜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